毛泽东:从韶山少年到时代潮头的风云人生
三万八千多条河流、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覆盖着十四亿人口。一百年前,中国却是兵荒马乱、一盘散沙。可就在这样的乱世里,一个湖南农家孩子闯进了历史舞台。他的名字,毛泽东。有人说他是改变中国命运的舵手,也有人拿他与世界级“巨星”相比。他的一生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凭什么能成为亿万中国人久久不忘的传奇人物?对于今天的我们,这位红墙之内的领袖究竟意味着什么?下面,带你一路剖开迷雾,看看这个名字背后的风云激荡。
有人爱他,视之为“民族救星”;有人批评,说他用铁腕治国。就像河流分两岸,关于毛泽东的话题永远吵得热闹。网上经常吵成一锅粥,问一句“毛泽东到底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评论区立马炸开锅。有年轻人说,他带领中国站起来,是民族的“大功臣”;也有历史学者摇头“凡人皆有短长”。两派观点互不服气,时常针尖对麦芒。毛泽东这条路,真像外界传说中那般轰轰烈烈吗?故事里的真假如何分辨?且听我细细道来。
毛泽东,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读书是他的“刚需”,那会儿的中国读书可不易,家里只够吃饱肚子,好多小孩都提早下地干活了。但毛泽东爱读书,“家里田再多,读书才是通天路”。小小年纪,他读《三国演义》《资治通鉴》,还给村里的小伙伴讲故事。十九岁走出韶山,“想讨个说法”,可惜遇上了动荡——清朝快亡国了,外有列强欺凌,内有贪官成堆。乱世里的少年毛泽东,心里冒出个大问号:老百姓啥时候能抬头做人?
有的人说:“天塌了,咱穷苦人,该怎么活?”毛泽东却没抱怨,他要动手改变世界。在湖南,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青年,还写下不少犀利文字。这个年轻人可不是光喊口号,后来南湖小船那场著名的会议,他也是原班人马。那时,他才二十八岁。老百姓有啥反应?有人不解:“少壮不努力,折腾有啥用?”可转过年头,再看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这才懂什么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历史发展不是一条直线。人们可能觉得革命队伍风风火火,可实际上,毛泽东带头的队伍,早年苦得很。眼瞅着队伍越打越小,敌人压得像铁板一块,“围剿”一波接一波。井冈山失守,红军四处游击,饭都吃不饱。党内有人不信“农村包围城市”,高喊“必须打下大城市才能救中国”。一时间,毛泽东的主张变成了“少数派”,好多人劝他别“轴”了,换条路走走看。有的高级干部甚至冷嘲热讽:“他还想当领导?”可大浪淘沙,真正熬住的,都是那些有主意的人。
历史似乎暂时沉静,表面平稳,实际上各方都在暗暗较劲。有人试图推行完全不同的路线,替换领头人。外部压力山大,队伍内部又摩擦不断。表面上大家都为革命奔忙,暗地里早已分成好几拨,谁也不服谁。静如止水,其实激流暗涌。这种情势,耐心不够的人早就灰心丧气。可毛泽东偏偏是那种“打不垮、拖不烂”的犟牛,他耐着性子死磕下去。
转折点突然到来。遵义会议像一声春雷——毛泽东凭借实战经验和战略远见,终于坐到主心骨的位置。“游而必击,集中力量打胜仗”,这一招“农村包围城市”,一下子拔得头筹。“城市打不了没关系,乡下招兵买马,先静后动”,历史终于走到毛泽东这条“田间小道”。事实胜于雄辩。红军一路北上,艰难度过长征。当年那个不被看好的“湖南伢子”,一跃成为全队的灵魂人物。
到了抗日战争,中国一直被当作“东亚病夫”。可毛泽东说“中华民族是打不垮的”,带着一帮人打游击,最终抗战胜利。外国人这下也服了:“中国居然扛住了,全靠这位老毛。”紧接着解放战争开始,毛泽东用“农村包围城市”,把战场下沉到家家户户。再后来,1949年天安门城楼那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终于挺直了腰板。这一刻,无数老百姓泪流满面。
新中国成立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吃饭问题”、“工业基础太薄”,百废待兴。建国初期,苏联专家来了,可没过几年,中苏关系说翻脸就翻脸,经济和技术“断奶”。外有美国封锁,内有官僚主义,寸步难行。农村“合作化”推行过程中,有人质疑“太激进”,叫苦不迭。夹在改革和保守两头,毛泽东的决策有时引来广泛争议。分歧越来越大,有的干部主张发展经济为主,有的回击“不能忘记阶级斗争”。党内外意见不统一,方向摇摆不定。看起来局面稳定,实则隐藏着更大的危机——人民生活压力大,社会各阶层之间矛盾加剧,和谐难求。
走到这步,有些声音开始“美化”一切:“那年代多么纯粹,毛主席说的话字字句句都是金科玉律。”其实只要翻翻历史就知道,不管是谁,都不是十全十美。毛泽东带领中国站起来,这是事实。但有的决策后果复杂,搞“一刀切”的也有,难题摞着难题。诚然,伟人不能脱离时代而论,但有的唱赞歌唱得太响,仿佛天底下只有一种颜色。你说“自力更生”是中国精神,没错,可要是所有事都“自己干”,闭门造车行不通。同样,一味追求“集体主义”,个人的创造力反倒压下去。现在回头当年一些过火的口号和做法,留下的不只是辉煌,还有值得反思的代价。
有些人搞得好像只要跟着毛泽东就百邪不侵,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可事实不是这么简单。历史就是历史,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毛泽东是个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的人物,不神化,也不能全盘否定。如果说他让中国站了起来,那么接下来让中国富起来、强起来,还得靠后来人的智慧和努力。真正值得我们珍惜的,是那种“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个人崇拜。
今天的中国确实再不是当年的模样,可一提起毛泽东,总有人觉得所有难题都能靠再来一位“毛主席”解决。反过头这种一锤定音、靠伟人改变一切的思路,真的适合现代社会吗?更何况千人千面,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你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个人崇拜热”对中国究竟是好事还是绊脚石?有人说“英雄造时势”,有人说“时势造英雄”,你怎么看?留言区接力,说说你心里的毛泽东、你认同哪种观点?
红腾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