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5月正式上线以来,“互换通”通过境内与香港金融基础设施的连接机制,已成为当前境外投资者直接参与境内利率衍生品市场、有效管理人民币资产利率风险的重要渠道。
上海清算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互换通”清算1.15万亿元,同比上升26.37%,占同期银行间利率互换市场总清算量的11.65%。至此,“互换通”上线以来累计清算量达7.16万亿元。
自2023年5月正式上线以来,“互换通”通过境内与香港金融基础设施的连接机制,已成为当前境外投资者直接参与境内利率衍生品市场、有效管理人民币资产利率风险的重要渠道。
上海清算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互换通”保持稳健运行态势,在市场整体呈现“低波动、窄区间”特征的情况下,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看,今年二季度,“互换通”清算1.15万亿元,同比上升26.37%,占同期银行间利率互换市场总清算量的11.65%。至此,“互换通”上线以来累计清算量达7.16万亿元,反映出境外投资者通过这一机制管理人民币资产利率风险的需求持续释放。同时,在创新机制持续赋能下,参与者已覆盖15个国家和地区的102家金融机构。
“‘互换通’业务有效满足境外投资者跨境资产配置需求,构建了多元化参与生态,境内利率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的成效也逐步显现。”业内人士表示,“互换通”业务上线后,5年期FR007利率互换的在岸与离岸价格相关性从95%提升至99%,境内外价格联动效应不断增强。
同时,境内报价商结构更趋均衡,外资报价商参与度显著提升。境外投资者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多家国际机构参与,累计达82家。在“互换通”业务推动下,境外投资者持续增持中国市场债券,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达4.23万亿元,较2023年5月大幅增加1.04万亿元。同时,随着境外投资者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境内利率波动收窄,人民币利率曲线的价格形成机制更趋成熟,境外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更趋理性,更加注重资产负债管理与资本效率优化。
“互换通”的良好发展态势与基础设施持续强化跨境风险监测能力紧密相关。记者从上海清算所了解到,二季度,“互换通”业务风险资源占用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风险资源池储备充足。通过中央对手清算机制,交易双方的风险敞口得到有效管控,多边净额轧差显著降低了市场参与者的资金占用和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完善的履约担保体系为市场提供坚实的信用保障,充分体现中央对手清算机制在防控系统性风险方面的关键作用。
2025年6月30日,“互换通”业务迎来重要创新,“北向互换通”利率互换合约产品期限拓展至30年,以满足境外投资者对超长期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迫切需求。上线首日,25家境内外机构积极参与,累计交易笔数为56笔,名义本金规模达15.3亿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突破性进展填补了长期限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空白,为超长期国债投资者提供了精准对冲手段,尤其契合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本的配置需求。此外,长期限合约的推出进一步完善了人民币利率曲线定价机制,有助于构建覆盖短期、中期、长期的全周期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实现现券、利率互换和期货产品的协同互补,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动能。
“在合约上线前,机构为降低超长期限债券的风险敞口只能被动减持债券,现在可通过衍生品对冲利率风险,大幅减少非理性抛售行为,对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将持续提升境外‘耐心资本’的投资信心。”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互换通”业务的持续完善,不仅加速了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的深度发展,更增强了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迈向更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为降低机构参与成本,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上海清算所决定,继续全额减免“北向互换通”交易及清算费一年。同时,综合考虑境内外市场联动效应,银行间市场将同步延长集中清算合约期限。
展望未来,上海清算所表示,将会同各合作方,继续发挥金融基础设施职能,持续做好市场服务与风险管理,护航“互换通”业务行稳致远。一方面,在现阶段做好拓展LPR标的利率各项准备工作,为境外投资者提供精准对冲人民币贷款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未来持续丰富产品品种,拓展增值服务,通过不断完善“全链条、多维度”的风险防控体系,为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提供更坚实的保障,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后续,LPR利率互换合约的扩容,将进一步丰富境外投资者可参与的产品谱系,适应LPR在我国贷款定价等领域广泛应用,满足投资者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构建多元化交易策略。”浦发银行相关人士认为。
红腾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