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之上,器物与茶汤的相遇是时光的馈赠。紫砂壶、紫砂杯、玻璃杯、瓷杯等茶器久用之后,内部和外部总会凝一层茶垢。有人视其为“时光的印记”,尤其对紫砂器皿,笃信“茶垢养壶”的说法;也有人嫌其藏污纳垢,坚持每次用完要彻底清洁。这层琥珀色物质,究竟是养器的宝,还是饮茶的隐患?
图片
茶垢的本质是没有喝完的茶汤暴露于空气中,茶叶中的茶多酚与水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发生氧化反应,便会形成附着于器壁的深色物质。它并非茶汤精华的沉淀,而是化学反应的产物,会随使用时间逐渐增厚,藏纳茶汤残留的有机物。
有人说“好茶好水养出的茶垢无需清洗”,这是常见的误区。无论茶叶品质高低、水质优劣,茶垢久积都暗藏卫生风险。茶垢虽附着于器,看似无声无息,却非静止无患。尤其杯底、壶嘴等清洁死角,残留的有机物会成为霉菌滋生的温床,下次泡茶时便可能随茶汤进入人体,对肠胃敏感者并不友好。即便用优质茶叶与软水冲泡,残留的茶垢长期不清洗,卫生隐患只会与日俱增。
图片
争议最大的当属紫砂壶。不少茶友认为,茶垢能让壶色更温润、茶汤更醇厚,可事实并非如此。紫砂壶的魅力,源于其独特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好而不渗水,既能吸附茶汤香气,又能过滤部分重金属,让茶汤口感更柔和。但“养壶”养的是壶身的包浆,而非内壁的茶垢。
包浆是茶汤浸润壶身、经人手摩挲后形成的自然光泽,均匀通透,是时光赋予的温润;茶垢则是堆积在气孔与器壁上的杂质,会逐渐堵塞紫砂壶的气孔。当气孔被茶垢填满,壶的透气性大幅下降,不仅无法吸附茶香,还会锁住残留的茶渍与异味,导致后续泡出的茶汤串味,失去原有的口感。更重要的是,堵塞的气孔会让茶垢更难清洁,霉菌滋生,既破坏壶的实用价值,也违背了饮茶的健康初衷。可见,无论何种材质的茶器,茶垢都该勤清洗,且需根据材质差异,选择合适的清洁方式。
图片
对玻璃杯、瓷杯这类表面光滑的器物,清洁相对简单:可用海绵蘸取食盐或小苏打擦拭,颗粒的研磨力能轻松去除茶垢,且不会划伤器壁;若茶垢较厚,可用软布蘸取牙膏擦拭,再用清水冲洗,便能恢复洁净透亮。
紫砂类器皿的清洁则需“温和以待”,忌用任何粗糙工具与化学清洗剂,前者易刮伤壶体,后者的化学成分会渗入气孔,破坏紫砂的吸附性与透气性,还会残留异味。日常养护可遵循“即泡即清”:每次泡完茶,用热水冲洗壶内残留的茶渣,再用干净的茶巾轻轻擦拭壶身,让其自然风干,注意保持壶盖与壶身分开,确保完全干燥;若有轻微附着物,可在热水冲洗时,用壶置的软毛刷头轻轻刷洗内壁,外壁则用湿茶巾擦拭后,再用干茶巾擦拭一遍,长期坚持,壶身会愈发温润光亮。
每月可进行一次深度清洁:先将紫砂壶注满沸水升温,倒掉后加入一勺食用小苏打粉,再注满沸水并盖上壶盖,静置浸泡20-30分钟。小苏打呈弱碱性,能有效分解茶垢中的有机酸,且性质温和,不会损伤壶体。浸泡后用软毛刷刷洗壶内顽固污渍,再用清水与沸水反复冲洗数次,直至完全没有小苏打的味道即可。
图片
茶为清雅事,器是载味体。一方净器,不仅是视觉之悦,更是对茶味的尊重、对健康的负责。真正的养器之道,从不是纵容茶垢堆积,而是以细致清洁守护器物本真,让每一把紫砂壶、每一只茶盏,都能始终保持最佳状态,陪我们品尽茶汤的醇厚与清香。(关注“秋韵香舍”,共赴每一场茶事之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红腾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