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公园门口的早点摊老板最清楚,每天早上这里最少停着 200 辆摩托车。"都是等着拼车去市区的,天不亮就来占位置。" 他见过冬天里电摩骑手冻得直跺脚,也见过暴雨天家长背着孩子在积水里推车。这些人里,有 70% 当初买房时,都是冲着售楼处那句 "10 号线二期肯定到 701 片区" 才签的合同。
就说张大姐吧,家在郑州西站附近,却要去上街照顾老人。每天光在路上就得耗 2 小时,一个月油钱 1200 块,相当于小孙子半个月的奶粉钱。遇上刮大风的日子,她那辆小电摩根本不敢开,只能请假扣工资。还有李师傅,每天骑电摩送孩子跨区上学,去年冬天路滑摔了一跤,爷俩都住了院。
其实 10 号线二期不是没动工。王村镇那个停车场,都建到 45% 了。沿线站点的预留结构,60% 都完工了。现在 10 号线一期每天有 10 万人在坐,挤得像沙丁鱼罐头,这还只是西区出行需求的一小部分。
荥阳有 76 万常住人口,可现在地铁 6 号线只到了别墅区。上街 17 万人呢,很多人都在往荥阳这边找工作,却没条方便的路。懂行的人都说,荥阳和上街交界那 200 公顷地,要是通了地铁,能变出多少好房子、好工作?
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小。有人算账,20 公里的延伸线要花 98 亿,可上街每年人口还在减少 1.2%。"花这么多钱,以后没人坐咋办?"
那不修地铁,有没有别的办法?有人提议开 3 条跨区快线公交,再装个智慧调度系统,花的钱肯定比修地铁少。还有人说,不如先把 8 号线二期或 26 号线建好,优先级更高。
更有人质疑线路设计,说绕着中原路走,平白多了 6.3 公里,这不是浪费钱吗?而且国家发改委最近对郊区地铁审批管得严,郑州真的能获批吗?
其实这事说穿了,就是民生需求和钱袋子怎么平衡的问题。我琢磨着,能不能搞个 "轨道交通民生效益指数"?就用居民通勤多痛苦、住的人多不多,除以每公里花多少钱,这样算出来可能更明白。
你看成都的 19 号线二期,修到温江后,投入 1 块钱能带动 8.3 块钱的发展。但也有反面例子,中部某城市一条远郊地铁,没人坐,一年亏 2.7 亿,成了财政包袱。
或许可以折中一下?先修荥阳那段,上街那边先用智轨过渡着?再搞个网上平台,让大家都来算算这笔账,出出主意。
说到底,这不是一条地铁线的事,是 76 万人每天怎么出门、怎么过日子的事。不如也搞个 "我的 10 号线" 提案大赛,说不定能冒出些好点子。毕竟,城市的发展,不就是为了让住在这里的人过得舒坦点吗?
红腾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