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哲木
昨天,新华社的一则评论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文中提到:“明明是职权范围内的分内事,非要等上级发话;明明事实清楚,应及时回应的问题,偏要层层上报耗到舆论升温。一段时间以来,‘等上级通知’‘听领导安排’成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面对舆情时的高频用语,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向上甩锅”!
新华社发文向来是对当前的社会热点舆情有所指向,该文也被部分评论人士暗指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武大诬告案风波。
梳理武大风波的来龙去脉,着实令人感慨。2023 年 10 月,武大女生杨某在图书馆自习时,认为对面男生肖某某存在疑似性骚扰行为,遂拍摄视频取证,并要求肖某某写下道歉信,之后将此事举报到学校。
学校起初告知杨某,学院对事件定性存疑,无法确定性骚扰。杨某不满学校回复,于次日在网上发帖讲述自己的遭遇,舆情迅速发酵。3 天后,武汉大学公布对肖某某的 “不雅行为” 给予记过处分。此后,肖某某遭遇网暴,个人信息泄露,身心遭受重创。2024 年 2 月,肖母替儿子发声,晒出相关证据表明儿子是因湿疹挠痒,并非性骚扰,舆情开始转向分化。2025 年 7 月 25 日,武汉市经开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男生当时的行为不属于性骚扰行为,驳回女生杨某某的全部指控。
然而,武大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一开始,面对杨某的举报,学校未能迅速、公正地进行调查处理,而是在“学院对事件定性仍存疑” 的情况下,没有及时与杨某沟通说明情况,导致矛盾激化,杨某选择在网上曝光,使得舆情迅速升温。在舆情高涨的压力下,武大又迅速对肖某某做出记过处分,这一做法被质疑是为了平息舆情而草率为之,并非基于充分的事实调查。当肖母提出证据为儿子辩解后,武大又陷入了沉默,没有对之前的处分决定进行重新审视和回应。
作为百年学府的武汉大学,如此处理舆情的水平和态度广受诟病。一所 985 高校,副部级单位,在处理这样一起校园内部事件时,竟然如此拖沓、缺乏担当,很难想象这是武大所为。有网友评论道:“一所堂堂的 985 高校,处理事情如此没有主见,一味地等上级安排,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形象,更是对学生权益的漠视。”
还有网友表示:“学校本应是培养人才、追求真理的地方,在这起事件中却表现得如此不专业、不负责,如何能让学生信服,如何能为社会输送有担当的人才?” 从网友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武大的期望很高,而武大的表现却与之相差甚远,这也难怪会引发如此广泛的批评。如果武汉大学一开始真的能以“事实清楚”四个字作为自己的调查原则,整件事本身是不会发展到如今这一地步的,也不会被舆情反噬。
新华社虽然没有点名批评武汉大学,但整个措辞又非常贴近武汉大学近期的舆论风波,武汉大学再次“躺枪”实属情理之中,不冤!
新华社的评论,无论是对社会现象和武大来说都敲响了一记警钟。在如今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面对舆情事件,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责任,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及时、公正地处理问题,而不是将责任往上推,等待上级发话。
无论什么单位对舆情的处理从来不应该是单纯以平息舆情为目的的,而是要真正的尊重事实,是将事情的真相公之于众,捍卫社会最基础的公平与正义。名校光环下,公众期待的是直面问题的勇气与担当,而非高情商卸责的太极拳。“名校”二字是社会赋予的期待,别辜负了信任,更别用空话来搪塞。高校不仅教书育人,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象征。学生眼里,这里是象牙塔;社会眼中,这里是智慧的殿堂。但今天的武汉大学,却把“事不关己”的姿态暴露得一清二楚。试问,今天的武大名誉扫地,又有谁会对这样的舆情事件买单?
红腾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